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1957年7月,陈嘉庚(前排中)在南天门与集美侨校学生潘玉荣(穿白衣)、黄学群(前右一)等留影。

龙舟池畔的集美侨校建筑群

一九五一年五月十六日,毛泽东给陈嘉庚复信,并题写“集美解放纪念碑”七字。

陈嘉庚与集美侨校侨生在南熏楼前留影

2014年10月,在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2024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们请到一位集美华侨补习学校的毕业生,请他讲述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的历程,和他所倡导的集美校训“诚毅”的思想内涵,以及集美学校对他人生的影响。

陈嘉庚先生建设集美侨校

陈嘉庚在他人生路上最后几年为集美侨校的创立和建设倾注了全部热情、心血和精力……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东南亚华侨到底向何处去?是一个很困难的选择。同时,从华侨要成为入当地籍的华裔,需要一个过渡期。一些国家的当地人并不欢迎他们入籍,侨胞生活非常的艰苦……

陈嘉庚先生分析形势后,认为每年将有大批华侨学生回国求学。因此他建议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拨出经费,在集美创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得到采纳。他对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发展规模、每年的招生计划、师资安排及生活设施,都提出具体建议,并主动承担筹建校舍的任务。他说:

自美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以来,南洋各属也被殖民地政府加紧束缚,摧残华侨教育。在洋学生热爱祖国,都要投向祖国怀抱,侨胞父兄亦多望其子弟受到祖国教育;以及失学青年愿意回国学习的也很诱人。因此回国侨生每年达到一万人以上。如不妥为设法安置,不但无以对他们热爱祖国的父兄,而且耽误青年争取进步的机会,更对人民不起。我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心知这种情况,哪得缄默无言?故建议政府,应特设学校藉广容纳。于是才有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建立。除北京、广州两校外,集美侨校即其中之一个。

陈嘉庚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在集美创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收归国侨生,进行补习教育。中央人民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53年特别拨款60亿元,委托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陈嘉庚在集美建校舍,并于同年10月开始筹建工作。

陈嘉庚亲自选址、规划和设计,并亲临工地指导,仅用两个多月,部分校舍便投入使用,1954年1月4日正式上课,至2月20日就有来自泰国、印尼、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日本等国的281名侨生在新建校舍开始了学习生活。校舍全部面海,学习环境非常舒适。

根据陈嘉庚先生的建校建楼要旨,历经四年,以“南侨”为名的具有南国风味的建筑群拔地而起。四座一排,逐排层层加高,十六座校舍,如同层峦叠嶂,务实又美观的侨校校园,体现了民族风格。

集美侨校在陈嘉庚先生的关照下不断得到发展,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规划,师资安排及生活设施的建设,莫不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1954年2月23日下午,在隆重的鞭炮声中,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在敬贤堂补行建校典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陈嘉庚、厦门市副市长郭金海、统战部部长李文陵、侨联主席林采之、集美学校校董会董事长陈村牧参加了典礼大会。在菲律宾多年担任华侨学校校长、富有办学经验的福建省侨委办公室主任陈曲水被推荐兼任首任校长,陈曲水校长报告建校经过。

在师生的掌声中陈嘉庚给学生讲话,他号召侨生要厉行节约,养成优良品德,为祖国努力学习,并介绍学校建设情况和运动场所的扩充规划;陈村牧董事长希望同学们养成高尚品德,建立劳动观点;郭金海、李文陵、林采之等市领导在讲话中对侨生们热爱祖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回国学习的精神,予以赞扬,勉励侨生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做到“三好”,努力学习知识,以建设社会主义。学生代表、泰国侨生邓纪生代表全体同学表示:这样隆重的典礼,这么多首长的指示,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和温暖,并决心要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样才能对得起中国共产党、毛主席、人民政府以及全体老师的爱护。同时,邓纪生还在《厦门日报》发表了题为“我爱祖国”的文章。

集美侨校直接受中侨委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以中侨委为主,主要经费由国家直接拨付,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时期,发挥其特殊的作用(1998年,印尼国内出现动乱,还接收了300多名华裔青少年到合并后的华文学院避难和学习)。

侨生回国后,一般在侨校补习半年、一年或两年,跟上课程,便转入正规学校或考入大学。

陈嘉庚先生毕生心系侨生

集美侨校自1954年至1966年,共接收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位归国侨生。1966年更是一次迎来2000多位印尼华侨学生,使集美侨校学生总数突破5000多人,一部分低年级的侨生被分流到集美中学和市内其他学校就读。

1956年,在陈嘉庚要求下,中侨委选派高级干部、全国政协委员、印尼归侨杨新容任党委书记兼校长,侨校成了当时全国最早的、影响最大的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吸引着千千万万海外赤子之心,海内外侨胞称集美侨校为“侨生的摇篮”。

陈嘉庚以长辈的慈爱,时时关心侨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成长,定期向侨生作报告,并亲切会见,与他们交谈、留影,勉励他们要爱祖国,勤学习,艰苦奋斗,遵守纪律。每年都为贫困侨生申请一笔补助经费予以照顾。每逢寒暑假,在国内有亲友的侨生都回家度假,但仍有大批在国内无家可回的侨生,嘉庚先生总要交代校长,要为留校侨生安排好假日的各种文体活动,并拨出活动经费,让侨生愉快地在学校吃年饭,过好节日。陈嘉庚还很关心毕业后去外地工作的侨生,凡来信来访都亲自接见和处理。

对归国就学的侨生,陈嘉庚先生一方面认为有必要给予特别的优待,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严格要求。他经常到侨校看望侨生,多次给侨生做报告,勉励学生热爱祖国,明辨是非,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校纪律,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他强调说:“辨别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侨生也不能例外。侨生回国,政府有特别优待,但是非仍要分清,不能因为他们在国内没有亲戚,就可以随便容许胡为乱作,就可以宽恕,就可以不讲是非。”他还希望侨生们“必须遵守纪律,培养优良品德,认真学习,发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

陈嘉庚教育我们:“当祖国需要时,华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应该做的。”陈嘉庚先生虽然没有在课堂上给我们侨生授课,大多数侨生不能亲聆教益,但从德育的教导来说,实际上他却是我们课堂外的崇高的导师。陈嘉庚先生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倾资办学的行动为楷模,他毕生的嘉言懿行是我们侨生终身学习的精神财富。

陈嘉庚先生的“名片”和“品牌”

集美侨校不仅是“侨生的摇篮”,更是陈嘉庚对外宣传的“名片”和“品牌”。许多回国来闽的华侨华人,多数都会来集美拜望嘉庚先生,陈嘉庚总是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介绍祖国的建设情况,解释有关侨务政策,热心支持他们在家乡所办的教育、文化、卫生及其他福利事业,并亲自带他们参观集美侨校。

1956年9月,新加坡、马来亚组织一个庞大的星马工商贸易考察团访问中国,嘉庚先生在北京会见他们,很多成员都是老朋友、乡亲、同事或亲戚。对于他们,嘉庚先生既作为自家人,又以贵宾相待。在公开场合以主人身份,称贵我两国;私下交谈,则以长辈、平辈、自己人相称,一见如故,毫无拘束。

国庆过后,考察团离京南下,到汕头和厦门考察。陈嘉庚唯恐赶不回集美当主人,便从北京先发函交代集美学校委员会要热情接待,不仅对待福建籍成员,更要注意招待好潮汕籍成员。10月19日陈嘉庚提早一天赶回集美,20日考察团和观光团连陪同人员200多人分批访问集美,陈嘉庚亲自接待介绍,亲自带领参观集美学校近两个小时。10月的集美天气还很闷热,累坏了不少考察团成员,但他们在长辈面前又不好意思停下休息。中午陈嘉庚就在集美侨校食堂设宴招待,吃的是集美本地普通的食品,但在陈嘉庚认为,这是他回国以来最为隆重的一次宴请。集美侨校学习不但给访问团留下良好的印象,并纷纷表示要将子女送到集美侨校学习,从这里,可见考察团团员对陈嘉庚的倡办集美侨校的敬仰和对他们的热情关怀。

1957年12月11日,全国侨联在厦门召开一届二次全委会。会议期间,全体委员参观集美学村时,全国侨联主席陈嘉庚兴高采烈地陪同副主席方方、庄希泉、庄明理、李铁民、陈其瑗、罗理实、蚁美厚及委员们视察集美侨校办学情况……

委员们还根据陈嘉庚主席在开幕式上指出的:“……归国华侨及侨眷必须向国内人民看齐,把参加劳动生产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针对归侨侨眷所存在的“特殊感”,以及要求不合理的特殊照顾,一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张楚琨委员在《照顾华侨的界限问题》的专题发言中指出:照顾要有界限,应该根据“从六亿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来照顾。为了正确认识特殊照顾的意义,会议还对物资供应、劳动生产和侨生、侨属子女升学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讨论时,同安县侨联主席柯朝阳委员感慨地说:“这种风气实在要不得。我有个儿子在南京读书,品学一向很好,没想到近来也跟人家一起申请助学金。我知道以后就立即去信要他退还。他却回信说学校已发了,不好退还。我再去信给学校,要求对他严加教育。”柯朝阳的这一番话,确实使那些只想享受国家照顾、不愿担负儿女教育费用的人们听了也会感到惭愧。

全国侨联副主席黄长水说:宪法上人人平等,不管归侨、侨生,都要遵守法纪,不能过分迁就,因为送子女回国,都希望成为好孩子。庄明理副主席认为今后侨联可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侨生的思想教育,并要多与海外家长联系,共同来做好侨生的教育工作。

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常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问题。他说:华侨初回国犹如新娘子,照顾只能二三天,总不能长期不参加家务劳动。而所谓照顾,主要是照顾华侨初回国的不习惯,而不是说华侨比工人、农民等国内各阶层人民的功劳大。他还引用闽南俗谚“第一代是点盐滴醋,第二代是宽衣阔裤,第三代是典田卖厝”这句话来说明加强侨生教育的重要性。

1961年1月,陈嘉庚先生重病在身,仍然牵挂着集美侨校的工作,他老人家还特地要身边的人代笔致函集美侨校杨新容、陈村牧二位校长,转达他对侨校基建工作、经费开支及学校的发展的意见。

陈嘉庚先生为集美侨校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

嘉庚精神激励我成长

1964年1月,我回国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在侨校三年的学习与生活,嘉庚先生的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激励我们成长,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校校训“诚毅”精神,教育我们要真心实意、忠诚祖国,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地学习和工作。我在侨校这温暖的摇篮里,幸福地学习和生活着,对祖国更加充满着无限的爱。

三年的学习生活,我从一名普通侨生,成为学生干部,兼任校纠察队长、民兵副连长,当选集美郊区人民代表,1966年3月1日作为校民兵代表出席厦门市第三届民兵代表大会;1966年的国庆节,我还代表侨校学生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见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968年1月,3000多名的侨校学生把我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实现了我的又一个愿望……

从福州大学毕业后回到厦门工作,听说侨校复办,集美校友们奔走相告,传遍港澳,传遍东南亚。侨校复办后,我又穿梭于侨校和校友之间,宣传集美、宣传侨校。

毕业40多年来,我牢记陈嘉庚先生的教导,发挥自身侨生的特点和优势继续以“诚毅”精神,全心全意服务在统战、侨务系统,曾担任厦门市侨联副主席、致公党厦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2009年、2023年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中国致公党中央授予“全党机关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9月应聘为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华文学院(集美侨校)名誉教授。现任致公党中央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顾问,政协厦门市委员会特邀研究员,福建省“闽侨智库”成员。

近几年来,我已经撰写了《陈嘉庚投身人民政协》《响应“五一口号”的华侨第一人陈嘉庚》《陈嘉庚在新疆视察的日子里》《陈嘉庚在厦门》《陈嘉庚、侨生、摇篮》《陈嘉庚在仰光》等文章。2017年和2020年撰写、编辑出版了《海外洪门与中国致公党》《孙中山与海外洪门》两本书。

我只是一个平凡归侨,回国60余年,在学习和工作岗位上,大大小小的荣誉职务、奖励、奖状有100多个。这些荣誉,无不凝聚着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凝聚着陈嘉庚、黄鼎臣、罗豪才等老一辈归侨的革命薪火相传,凝聚着祖国大家庭里关心、支持我的每一个人的付出……

原文链接:https://www.rmzxb.com.cn/c/2024-11-18/3635850.shtml


(编辑:陈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