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自信的提升,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战略方针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建设,更要从文化根基上汲取力量,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的自信心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为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复兴的需求。如何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同时,提升乡村的文化自信,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文化自信,强调对本国文化的自觉认同与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中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独立自主的坚持。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自豪感,更是一种通过创新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任务是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也为经济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够为乡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乡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反过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也为文化自信的深化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只有不断强化文化自信,才能使乡村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中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功能。文化传承不仅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乡村不仅能够保留自己的文化根脉,还能够在文化产业上开辟新的增长点。
乡村文化不仅是物质文化的积淀,更是社会认同和集体精神的体现。在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应着力加强乡村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通过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使其共同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与振兴中,从而提升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特别是通过文化自信的提升,乡村能够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汲取力量,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能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使乡村文化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提升其整体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文化的传承是对祖先智慧的延续,但文化的创新则是对未来的开拓与探索。在乡村振兴中,传承和创新的结合至关重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乡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文化创新则能够赋予乡村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深刻的文化自信,正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乡村文化的传承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光大。乡村的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情感,是乡村居民身份认同的重要源泉。因此,保护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政府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民间力量的参与,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乡村文化的创新要注重融合现代元素,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文化创新不是要摒弃传统,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艺术和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乡村文化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再创造,更是在现代生活方式和乡村发展需求的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文化自信的核心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转化与创新,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文化创新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文化竞争力,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乡村文化振兴应具备开放包容的特质,在时代变革中兼收并蓄,创新乡村文化体制机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资源与经济潜力,发挥其在乡村经济、政治和社会振兴中的多重作用。通过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文化驱动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尽管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这要求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对策。这些对策不仅要能够应对乡村文化传承中的困难,还需要能够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以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推动文化自信的培育和乡村文化的振兴,政策层面上,不仅要体现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关系,也要推动乡村文化对农村产业兴旺的促进功能,要从政策层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均衡发展。其次,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传统风俗、民间艺术等进行保护。最后,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确保他们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参与者和推动力量。要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形成多产业协同、多层面联动、多体系融合的合力,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不仅是物质文化的积淀,更是社会认同和集体精神的体现。在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应着力加强乡村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通过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使其共同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与振兴中,从而提升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求乡村各个群体之间的文化认同,尤其是要推动乡村居民对于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认同感的加强。乡村文化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集合体,更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建设文化共同体,乡村居民能够在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信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共同体还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在推动文化认同的同时,关心乡村居民的社会福祉。通过文化与社会的结合,构建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乡村社会,形成对外开放、对内团结、积极发展的文化氛围。
文化自信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文化自信不仅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更推动着文化资源的创新与转化。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是乡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文化自信的培育,则为这一竞争力注入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更广阔的活力。通过强化文化自信,乡村振兴可以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一方面,文化自信通过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增强了乡村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为乡村社会注入了稳定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也激发了乡村文化创新,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乡村振兴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依赖于文化振兴的深度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自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乡村不仅能够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够通过文化创新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只有加强文化自信,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
(作者:刘文图 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陈 婕 泉州师范学院)
原文链接:https://topics.gmw.cn/2024-11/22/content_37692844.htm
(编辑:王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