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Research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在华大,知道机电学院副教授郑亚青的人并不多,但在绳牵引并联机器人领域,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0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郑亚青是名专家。

  郑亚青是国内绳牵引并联机器人领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她解决了绳牵引并联机构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并为其在低速风洞绳牵引并联支撑系统、FAST馈源的绳牵引并联支撑系统及绳牵引并联起重机器人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做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

  在低速风洞绳牵引并联支撑系统方面,郑亚青联合其博士生导师刘雄伟教授与厦门大学航空系林麒教授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工作及所研发的WDPSS-8实验样机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和重视,其研究结果能为我国大型飞机和新一代军用飞机的设计提供更接近实际飞行的实验数据依据和过失速可控能力的有效试验手段。该研究工作水平在国内处于领 先地位 :WDPSS-8系统与法国国家航空局为其国防部所研发的 SAC鄄SO-9系统是国际上仅有的在该领域所取得的2项研究成果。

  2005年底,FAST项目找上郑亚青,希望她在馈源支撑系统方面提供帮助。此后一年,郑亚青为FAST馈源支撑解决了方向性的技术难题,帮助FAST项目于2007年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立项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因此,郑亚青多次受邀前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就“与FAST馈源支撑相关的绳牵引并联机构学”做技术报告、提供咨询及承担FAST预研项目子课题。

  今年6月,郑亚青应邀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欧洲科学委员会资助的、由全球100名女性学者参加的女性国际研究工程高峰论坛。会上,郑亚青介绍了其8年多在绳牵引并联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受到Springer海德堡出版社的关注,并力邀郑亚青为他们撰写专著。

  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开展 8年多的研究工作以来,郑亚青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9项,包括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在绳牵引并联机器人领域发表学术论文51篇,其中被EI收录10篇。目前,已与一些国内外同行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的郑亚青,决心“面向世界,心怀祖国,立足华大”,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努力培养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

  其实,郑亚青与机器人结缘,源于其博士研究课题“绳牵引并联机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及其在风洞支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源于其博士生导师刘雄伟教授。2000年,已在华大任教的郑亚青考取了华大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刘雄伟教授当时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看到德国正开展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机构方面的前沿研究工作。鉴于华大的现实科研条件考量,做常规项目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做新领域,才有突破的可能。于是,郑亚青勇敢地迈进了。

  从最初对机器人一无所知,到成为该领域的专家,郑亚青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艰苦探索之路。

  当时国内还没人涉足该领域,没有一点研究资料,郑亚青所有的仅是导师从德国带回来的几篇论文。郑亚青之前也从未接触过机器人,什么都不懂,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于是,买书,埋头看书,自学机器人相关知识。一年的准备后,郑亚青真正开始了艰苦的研究之旅。

  首先,研究资料极度缺乏。郑亚青能依靠的只有互联网,搜索到的全是外文资料。郑亚青发现,德国、日本、加拿大有教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于是,她便通过邮件与他们取得联系索要资料,向他们请教,与他们交流。不想后来,在参加国际会议时,郑亚青不但见到了这些教授,还与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并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其次,研究困难重重。全是新的东西,新的知识,都要自学。郑亚青不管,研究上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专业知识、数学、英语、软件、编程、画图等等,缺啥补啥。

  面对横亘眼前的高峰,面对一道接一道的困难,郑亚青选择了执著,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坚持不懈,硬是把这块骨头啃了下来。而在这期间,郑亚青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回想这段日子,郑亚青禁不住感叹:很苦,很难。她笑自己,博士期间,只知道有QQ这东西,却根本不会用。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做博士论文那一年,郑亚青不在研究室的天数没有超过7天,一年的手机话费没有超过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