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Research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中国式现代化学术沙龙”第九讲、第十讲、第十一讲10月25日先后举行,校长吴剑平分别会见相关主讲人。

25日上午,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丰子义教授做客“中国式现代化学术沙龙”第九讲,主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把握》。

讲座中,丰子义提出要从三个维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一是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目前我国已经从“现代化到中国”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应当着眼于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道路的关系问题、现代化的外延与内生的关系问题、现代化的自主和依附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实现了现代化的历史性跃迁,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二是从人学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中西方现代化最根本的差别是两个现代化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的逻辑,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逻辑来确定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从人类文明看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层面,使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由契合到结合,将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充实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当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沈湘平做客“中国式现代化学术沙龙”第十讲,全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沈湘平首先对“传统与现代性是对立的”“现代化即便有传统文化之根也是西方传统文化”这两个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本就是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诸多问题也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到正确答案。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的“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深入阐释,重点就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当晚,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助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研究员,中国人学学会秘书长张梧做客“中国式现代化学术沙龙”第十一讲,全面解读“‘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张梧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相关脉络的梳理,深入分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他从《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决裂”作为切入点,阐释了如何看待“两个决裂”与“两个结合”特别是与“第二个结合”的关系,并重点就“为什么社会主义会从欧洲转向东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被中国所接纳,其一是在实践层面上,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具有“非资本主义性”;其二是在理论层面上,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具有“非形而上学性”。最后,张梧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更好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据了解,这三讲沙龙由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米兰平台,米兰(中国)研究基地、科研院分别与学生处、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等单位合办。

第九讲

1.jpg

第十讲

1(2).jpg

第十一讲



(责编: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