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系统解决大问题计算机学院开发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助力集美生态小区建设

作者:记者 吴天适      单位: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6-01-20

    推广垃圾分类的尝试在国内并不鲜见。然而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推广的垃圾分类试点项目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栏目,从而引发社会关注。这个被厦门市市长裴金佳批示为“总结经验,积极推广”,被媒体誉为“填补空白”的“集美经验”究竟有何不同?这,还要从侨英街道和它的邻居米兰平台,米兰(中国)说起。

    一次美丽的邻里牵手

    一直以来,侨英街道都尝试在辖区推广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然而购置了垃圾处理设备,却苦于没有一套合适的系统方便居民和工作人员使用。

    2015年3月,侨英街道把目光投向了邻居米兰平台,米兰(中国),通过华大专门负责厦门产学研项目的机构厦门工程研究院联系到了计算机学院,委托学院为将要试点的“垃圾干湿分离智慧生态循环系统”开发一个配套软件——“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统。

    计算机学院当即答应,成立了由副院长杜吉祥,教师孙成柱、喻小光、钟必能,以及3个研究生、7个本科生组成的研发团队。

    但是万事开头难,负责技术方案制定的孙成柱老师介绍,“因为国内并没有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垃圾分类系统的先例可循,前期的方案制定过程最为耗时,如何方便使用、如何设定功能,都是我们和侨英街道办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最终,米兰平台,米兰(中国)与侨英街道牵手成功,双方在“6·18”第十三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正式签约。

    3个月的沟通设计,2个月的集中开发,2个月的测试完善,孙成柱说,“师生们利用暑假全力攻关,几乎每周都会开一次见面会商讨细节。”这套耗时半年的“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统于2015年11月底顺利上线,并于11月29在侨英街道海凤社区泉水湾1期小区率先试点,不想半个月后便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一时间媒体云集,赞誉纷至沓来……

    小系统解决大问题

    说起垃圾分类,国内不少地方都想过各种办法进行推广,然而至今成功者寥寥。而在集美,是什么让这样一个老大难的项目变得简单?杜吉祥老师回忆道,我们认为垃圾分类之所以难推广,“怕麻烦”恐怕是其症结所在——给垃圾分类很麻烦,记录垃圾投放量很麻烦,居委会管理起来也很麻烦……“因此我们决定设计一款方便、精确、透明的软件。”

    所有下载手机软件的居民在注册之后,系统会为其打印许多带有身份信息的二维码。居民使用居委会专门发放的厨余垃圾桶收集垃圾,然后只需将二维码贴在垃圾袋上,将垃圾投入小区内标有“湿垃圾”的垃圾箱中即可。而垃圾处理员也只需扫码即可识别垃圾来源,经过称重后将垃圾投入垃圾处理机中,将其变废为宝。

    以往垃圾分类项目中识别居民信息的难题便被一张小小的二维码解决了,居民不必刷卡,不必自己称重,不必在垃圾箱旁等待。孙成柱老师则表示,“不增加用户的任何负担正是这套系统设计的初衷。”

    除了将用户信息集成到二维码,“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的统计分析功能。

    “一个半月以来,小区共有183户居民参与注册,活动覆盖了小区15%的住户,4号楼、7号楼的参与度已经达到了20%,而一号楼由于是单身公寓,住户产生的厨余垃圾较少,因而参与度较低……”在海凤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张晓斌一边为记者演示管理系统,一边解释,“有了这样的管理系统,我们可以对每个用户、每栋楼乃至整个小区的垃圾投放量随时进行统计分析,这对社区工作人员有针对性、持续地开展宣传推广工作非常有帮助。”

    为了激发居民们的参与热情,系统还设计了积分机制。每一公斤厨余垃圾可以累积一个积分,环保新手—环保卫士—环保达人—环保先锋—环保之星,想升级就得多扔湿垃圾,积分多的还可以兑换奖品。系统会自动向居民发送投放垃圾的统计结果,居民也可以在手机客户端随时查询积分和奖品。

    助力集美建设绿色生态小区

    最先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居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一个多月来他已经投放了十多公斤的厨余垃圾。“使用习惯之后,和原来扔垃圾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在整个扔垃圾的过程中,我们只多贴了张二维码。”

    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效果是显著的,小区的李阿姨说,“以前大家都是把一袋袋垃圾丢进小区的垃圾桶里,虽然每天都会被清洁工收走,可是总会有汤汤水水渗出塑料袋,污染小区的环境,现在把厨余垃圾单独分开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海凤社区负责人林少玲则表示,推广垃圾分类,被送往垃圾场填埋、焚烧的垃圾量就大大减少了,由垃圾“变废为宝”制成的有机肥,也为小区绿化节约了成本。“我们用有机肥在小区里种植中草药,培育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和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有需要的居民也可以到这里来采摘。”

    居民和社区的满意是对师生们努力的最大褒奖。米兰平台,米兰(中国)与侨英街道办共同为系统申请了软件著作权和垃圾分类模式专利。双方还同时签订了长达10年的维护协议,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将为“垃圾干湿分离智慧生态循环系统”提供长期的培训、升级、推广服务。

    “这是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典型案例。”厦门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钟慎这样表示。而在杜吉祥看来,与侨英街道的此次合作不同于一般的与当地企业合作,“作为一所高校,我们不光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更应为社会解决一下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恰逢有这样一个契机,我们很高兴用自己的技术为生态小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