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及周边古城保护核心区域。新华社发
泉州晋江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新华社发
泉州鲤城区天后宫。新华社发
7月25日,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评审,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福建泉州是10世纪至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本次泉州申报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中有多处是宗教类古迹遗址:九日山祈风石刻、开元寺、老君岩造像、真武庙、天后宫、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万寿塔等等。
古闽人“信鬼尚祀”,形成了多宗教并存的独特现象。尤其是泉州,由于历史上广泛的对外文化交往交流,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如今,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瓷窑、瓷器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遗物,以及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建筑与设施,反映出泉州一度汇集、融合了世界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
“世界宗教博物馆”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它与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等共同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影响。九日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为1174年,最晚的为1266年。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
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与寺院关联的地方统治者、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开元寺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相传,黄守恭因桑生白莲而舍地建寺,初名莲花寺,四易名而为开元寺,号“闽南第一古刹”,明代黄凤翔曾以“银函遥度,须弥嵂崒,国号毘尼,天曰兜率”赞之。开元寺最为人称道的异域风格的文物是大殿后廊檐间的一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还有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都是明代修大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印度教寺庙移来的。开元寺的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东塔高48米,西塔45米,两塔结构均为塔心柱式,塔身各面浮雕佛教主题造像2方,每塔计有80方。域外题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现了宋元时期因多种族人群聚集和开放包容文化氛围而形成的宗教艺术发达和繁荣的景象。
清源山下的老君岩造像面目和蔼慈祥,脸含笑意,双目有神,静观众生,独具神韵,显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庄严意境。道光《晋江县志》云:“羽仙岩,在罗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宋时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老君岩原是该处包括真君殿和北斗殿在内的道教建筑群的一部分,明崇祯时道教建筑群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保存至今。
宋元时期,泉州东海镇法石村的真武庙是官方祭海场所,号“八闽玄天第一行宫”,山下法石港位于晋江出海口,东南亚及我国台湾地区祭祀的真武大帝,大都从这里分炉。真武大帝是北方神祇,五行之中,北方属水。真武大帝的这一信仰属性因泉州的海洋文化而得到发扬,其所承载的镇海护佑功能,一度是宋元时期商人从事海洋贸易的精神寄托。
泉州第一代海神是通远王,第二代是真武大帝,第三代则是妈祖。湄洲是妈祖炳灵之地,泉州则是“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之地。元大德三年(1299年),“加封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泉州妈祖庙(天后宫)是妈祖信仰从福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发祥之地,这当然与泉州作为世界性的海洋贸易大港的地位有关。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创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伴随历代官方和民间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宫历经营修、发展,仍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
异域宗教在泉州的遗存丰富多样。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于公元3世纪中叶创立的宗教。会昌年间(841年—846年),摩尼教由呼禄传入福建,宋元时期,福建成为中国摩尼教的活动中心。草庵位于泉州城以南15公里的华表山东麓,依山而筑,是宋元时期泉州城远郊的一处摩尼教寺院。庵中现存一方雕凿于1339年的该教创始人摩尼的石雕造像,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草庵至晚创建于10-11世纪的北宋初期,初为草构,因名“草庵”。1979年曾于草庵前20米处发掘出土一件刻有“明教会”三字的褐釉碗,其形制与磁灶窑北宋时期的器物相符,佐证了北宋时期摩尼教在华表山麓的活动。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东郊灵山南麓。唐初,穆罕默德遣派门徒四人来华传教,其中,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灵山,入土安眠之墓被称作“圣墓”。在伊斯兰教中,除穆罕默德圣墓和阿里圣墓之外,泉州圣墓是历史最久、价值最高的古迹。
清净寺初创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仿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形制建造,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修建的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净寺原名“艾苏哈卜寺”,该寺选址于五代以来泉州古城的南墙外,北临南护城河(八卦沟)。这一区域是宋元泉州城中外国人的主要聚居区。清净寺与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
万寿塔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其望夫成石的传说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万寿塔位于泉州城东南方向20公里的宝盖山山顶,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建造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宝盖山矗立于泉州湾与深沪湾之间的平原丘陵,海拔210米,是泉州湾一带的最高峰。这里控扼泉州湾与外海交界处,古人风水思想认为这里是泉州的“水口”,在此建塔可以锁住水口以保平安。万寿塔建于宝盖山的制高点,故又称关锁塔。因承载有商人妇登塔望夫成石的传说,又称姑嫂塔。明代《八闽通志》称“商船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可作为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
除上述之外,泉州还有景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和犹太教的古迹遗址。
宋元时期,各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者经由海上丝路来到泉州。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在泉州与中华文化交融互鉴,成就了这座城市延续至今的多元、开放、包容之特质。在历史的某一时期,泉州清净寺悠扬的诵经声、天主教堂宛转的祷告声和佛教寺院铿锵的梵唱声和谐共鸣;天后宫内的顶礼膜拜、道观内的斋醮科仪与摩尼教徒的赞颂仪式有机交融。时至今日,开元寺的古印度婆罗门教石柱,奏魁宫庙墙内由十字架、天使图案等组成的基督教古石碑,还有天后宫里的犹太教饰物六角形抱鼓石,都在无声诉说着泉州当年“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盛况。
强大的融合力和包容精神造就“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其背后的文化密码又是什么?这和福建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也与泉州港某一时期兴盛的海洋贸易有关。上世纪20年代曾实地探访泉州宗教场所的张星烺,将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归因于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兴盛。历史学家顾颉刚则认为,泉州民间祀神非常复杂,表明这座城市有一种能兼容各种人群和宗教的文化土壤。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认为,泉州边陲拓殖与海上交通的发达,为其形成区域网络作了厚实的铺垫,朝廷也给予泉州居民在职业和信仰上的多样选择,使泉州的经济走向繁荣,文化走向多元。
泉州这种能包容多元文化的特质,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和容纳力,而这又与中国宗教自身的许多观念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有其“中华文化密码”。
中国宗教的“祭礼”观念。《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所谓“礼有五经”,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礼;“莫重于祭”,即以吉礼为首。中国古代以“礼”为建立人伦的首要原则,规范社会、人生秩序的主要纲目,其中尤以祭礼为重。外国人来到泉州,他们所有的宗教信仰行为,也都被归为祭礼范畴,且认为是理所应当且极其重要之事,予以同情的理解和认可。
中国宗教的“秩祀”观念。“秩”即秩序,即祭祀的等级、范围等。“秩祀”观念中,有一条是“祭不越望”,演变到后世,就成了人们多祭祀与本地有密切关系的神。例如明清时期的泉州四隅有不同的铺境神,名曰“铺主”“境主”,各立公庙。按这一观念,外国人祭祀与之密切相关的神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因为“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庇荫下,泉州的古代异域宗教的很多遗存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国宗教的神祇观念。《左传》中,史嚣云:“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唯德是与。”“一”,是说人可向神提出合理之求,这是人神沟通的唯一原则;如提出非理之求,神居然也能答允,那就是“二”了;神之所以能庇护人,是因为人自身能修养道德,是谓“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福谓“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又或谓,福即顺。所以中国人看来自异域的神,也都是“聪明正直而一”,人必有德而祭祀之。在这一点上,异域之神和中土之神殊无二致。而且,中国民间祭祀的神祇原本多且杂,再多几个胡神、番神,也无所谓。同时,来自异域的神,也能变成当地的神,中国人也可祭祀。例如晋江草庵的摩尼光佛就被当作本地的铺境神。顾颉刚当年参观泉州奏魁宫,见到古代天主教徒坟上的天使石像嵌在土地庙墙壁上,人们焚香祭祀。曾有一个美国人想要购买这块石像,遭到拒绝。人们认为,这是他们的地方守护神。这也是泉州能容纳诸多来自异域的神祇且将部分转化为本土神的原因之一。
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泉州是宋元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其中的宗教建筑与设施,隐藏着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人生平安和生活幸福的向往,彰显着泉州地方文化独有的个性,同时也张扬出博大雍容、朴质刚健且斑斓多姿的中华文化风采。
(作者系福建省民宗厅与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合作共建“福建省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链接: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21-08/03/content_19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