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2009郑成功文化节”开幕仪式上,泉州南音乐团的精彩表演。 李炜娜摄
4月底5月初,应台南市文化中心的邀请,中华文化联谊会和福建省共同组派大型文化艺术团赴台交流,参加郑成功文化节。他们深入中南部县市交流演出,一路走来,收获了台湾民众的赞赏和热情,听到了岛内文化艺术界对两岸加强交流合作的呼声和期待—— 有关郑成功的传说 “一年一度的郑成功文化节早已成为台湾的文化盛事。想要了解台湾文化,一定不能错过。”台南市古迹解说员卢芳蕙告诉记者。 4月29日上午,延平郡王祠举行了盛大的祭典。来自两岸各地的郑氏宗亲会等团体、民众一起,向郑成功像进香、献花,并点灯祈福。 祭典结束,人群并没有散去。有写祈福牌的,也有流连于各式小吃摊的,其中郑成功故乡福建南安的民俗食品安平煎似乎最受欢迎,摊位前排起了长队。 看着热情的民众,导游张荣祥对记者说:“很像庙会吧,每年的郑成功文化节都是台南最热闹的日子,到这儿来走走,就能感受到郑成功在台湾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的确如此。在台湾,郑成功被尊称为“开台圣王”,与他有关的传说很多很多…… 位于台北的剑潭,得名皆因郑成功。相传公元1660年,郑成功及其所属军队行经此河段时,遇到神怪造成的大风浪,为伏怪,郑成功将身边宝剑抛至河中,遂降服神怪,剑潭因此得名。莺歌,位于台北县,因一形似鹰的鹰歌石(也称莺歌石)而得名。相传莺歌石过去常吐雾食人,后来郑成功领军经过此地也被瘴气所阻,于是开巨炮打断莺歌颈,瘴气从此消散。 台南市更是如此。348年前的4月30日,郑成功由台南鹿耳门登陆,驱荷复台,台湾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作为郑成功首先登陆的地方,以“郑成功”命名的学校、街道、公司和店铺,处处可见。保护完好的赤嵌楼、延平郡王祠、安平古堡等古迹,也向后人讲述着这位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 晚间,“2009郑成功文化节”开幕式在延平郡王祠举行。来自大陆的厦门歌仔戏团、泉州南音乐团、漳州木偶剧团、福建省杂技团等艺术团体一亮相,立即掌声如潮。 台南市市长许添财在当晚的开幕式上表示,郑成功文化节不仅是台湾盛大的文化事情,也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大陆艺术团团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助理汪志刚介绍,此次来台参加“郑成功文化节”的共有168人,是福建省首次组织大型文化团组赴台南交流演出。4个福建艺术团,除参加开幕式演出、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出大戏外,还在台南市庙会、社区面向普通民众公开演出折子戏,更深入屏东县、彰化县、高雄县和高雄市等地演出。 延平郡王祠的一日,让很多人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居住在海峡两岸,却有一位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和祖先。厦门的歌仔戏,土生土长的台南老阿伯一听就懂;两岸的舞蹈、音乐、戏曲、杂技,虽有不同风貌,却能彼此接受和赞赏。 中台禅寺的交流 4月30日,南投县中台禅寺。 参加完“郑成功文化节”开幕式,艺术交流团的部分成员前往南投县,借中台禅寺宝地,与台湾艺术界人士交流。 座谈会上,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长老首先谈到了两岸的宗教文化交流。 “2006年中台禅寺和杭州灵隐寺结为‘同源禅寺’,今年10月3日,中台山博物馆开幕,将邀请浙江博物馆联展,包括雷峰塔出土文物等百件珍贵文物将来台。两岸宗教文化交流没有障碍,因为两岸尊的是同一位佛祖。祈求两岸和平,不看僧面看佛面嘛!”老和尚的一席话引得在场人士会心微笑。 席间,来自台湾的文艺界人士也讲述了对两岸加强交流的期待。 宁可,南投县美术学会常务理事,近80岁的老者,声如洪钟。 “1949年我从上海来到台湾,一晃已经60年。我经历了两岸从隔绝走向开放交流。今天,夙愿一一实现,我现在每年都会到大陆探亲、交流,回家的路越走越近了。” “两岸文化交流前景广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很有特色,两岸文化艺术界的交流一定会碰撞出新的火花。”陶瓷艺术家林清河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汪志刚对此也颇有感触。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大学念书。两岸当时没有开放交流,但台湾的校园民谣和邓丽君的歌曲却已经在大陆年轻人中风靡。两岸的艺术交流是阻隔不了的。” 当晚,惟觉长老在中台禅寺以代表佛教最高礼节的素宴款待大陆来宾。他指着餐桌间的杜鹃花与百合花说:“台湾海峡已不再隔山隔水,而是有了一条通行无碍的走廊,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这条走廊开满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龙山寺里听南音 5月2日,鹿港小镇。 台湾有句谚语:“一府二鹿三艋舺”,指的是清朝台湾三大城市之盛况。府和艋舺分别指的是台南府和台北万华,鹿指的就是台中的商港重镇鹿港。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20年前,台湾歌手罗大佑的一首《鹿港小镇》风靡大陆,从此,这座位于台湾中部西海岸的古镇,成为想要体验台湾文化的大陆民众的必到之处。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把大陆文化艺术带给台湾民众,大陆同行也要多了解台湾的文化和风俗。”中华文化联谊会副秘书长萧夏勇说。 “想要找寻历史,鹿港的龙山寺不能错过。”当地导游郑武郎介绍说。 建于1786年的龙山寺,北宋宫殿式建筑,台湾一级古迹,寺中所铺的石板都是早期先民从大陆带来的压舱石。寺内一角,有一类似焚烧炉的双层小塔建筑,郑武郎介绍说,这并不是焚烧纸钱的金炉,而是“敬字亭”。“先民尊孔重道,为了表达对文学的敬重,凡是写过字的纸、木板都不许破坏,废弃时只能送来这里焚烧。哪怕是现在,如果被老一辈人看到拿报纸包食物,还是逃不了一顿臭骂的。” 龙山寺里还可听到南音。记者与艺术团一行来到龙山寺时,正好赶上龙山寺南音聚英社在上课。三张方桌围坐着17个手持各式乐器的学生,学生中有男女孩童,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这里学习是免费的,连乐器都是免费提供。 “南音是一种流行于闽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台湾的南音是从泉州传过来的,两岸一直有很多交流。在台湾,南音社团有不少,因为很多人的祖籍都在福建泉州一带。”聚英社社长许耀升告诉记者。聚英社已有近200年历史,整个鹿港有3家南音社。 行走在鹿港的古街古巷,时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惊喜。兴安宫外,86岁的阿嬷卖了60年的泰兴梅饼,见到大陆同胞,拉着手一定要让你免费品尝。王家古宅为方便邻居过客汲水,特意将自家的井门里门外各留一半,这“半边井”的故事,显露敦亲睦邻的传统美德,至今传诵。鹿港辜氏老宅的古风楼,传统的闽南建筑风貌,古趣盎然。中山路旁的旧祖宫,是鹿港香火最旺的妈祖庙,供奉着施琅将军平台时从湄洲请来的千年妈祖…… 萧夏勇是福建人,对此别有一番感触。他说:“到台湾来,我们感觉最亲切,食物、建筑、风俗、文化、艺术都如出一辙,两岸有太多相同的文化印记。这种文化印记会在人的血脉里流淌,怎么能割得断呢?”(李炜娜 王 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