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分社社长徐徳金:对外传播必须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

作者:陈慧萍 王孟楠      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13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11月11日上午,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社长、高级记者徐德金做客“传媒大讲堂”第八十二讲,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师生作“对外传播漫谈:亲和力与实效性——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专题讲座。

徐德金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段表述充分表明了我党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视。他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宣传、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提出要结合新时代我国宣传舆论工作需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徐德金分析了当前的国际传播总体态势,认为当今世界“西强我弱,他塑为主”的传播格局未根本改变,我国国际话语权仍有待加强。为彻底打破“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的传播困境,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徐德金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新社建社70周年的贺信内容,结合自身新闻工作实践,认为“对外传播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必须不断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徐德金认为,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从“三贴近”原则入手: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贴近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在报道中要坚持“平实”“平和”“平衡”的态度,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

徐德金以中新社“长话短说、官话民说、中话西说、空话不说”的“中新风格”以及近年来中新社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探索和成效为案例,生动有趣地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阐释。

“多样的文化力量塑造着海外华人的当代文化,珍惜和重视这些不同文化力量的影响,是获取对海外华人完整认识的关键。”他引用了马来西亚一华人学者的观点并指出,在对外传播中,“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我们需要用国外受众熟悉的话语去传播中国故事,满足海外不同受众习惯。

“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固,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讲座最后,徐德金引用著名记者范长江的名言,勉励同学们要打好专业基础,并结合专业优势发挥所长,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德金是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兼职教授,曾任中新社驻华盛顿首席记者,获得福建首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3AD6140-241F-434E-9F64-8F14FF26261A.jpeg

AA203CBB-2B1A-40D6-9A9E-C0E4230B240E.jpeg


(编辑:张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