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港澳台侨学生赴漳州、尤溪开展“‘听见匠心’寻访非遗传承人”研习活动

作者:柯碧惠 通讯员 张永强      单位:学生处 发布时间:2019-12-24

12月21日至22日,我校分别组织两批港澳台侨学生开展了“‘听见匠心’寻访非遗传承人”研习活动,一路28人赴尤溪,一路46人赴漳州。

在尤溪,营员们来到沈郎乡古法茶油产业园,参观尤溪沈郎乡古法茶油的生产车间,观看茶油的提炼过程。在梅仙镇,他们体验了手工制作梅仙肉光饼及粿饺,认识了当地村民早期使用的耕作器具、极具特色的建筑物构造和装饰,不仅学习了梅仙肉光饼制作这项非遗传统技艺,了解了制作工序背后的感人故事,也品尝到亲手制作的美味,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在朱子文化园,营员们身着汉服来到尊道堂体验成人冠笄礼仪式,并恭颂《朱子家训》,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精神内涵。在南溪书院,营员们见证了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并聆听朱子文化协会副会长陈琳所作的专题讲座《二十四孝》,深入了解“郭居敬‘二十四孝’”这项非遗文化。 

同学们学习古法原木榨油

在梅仙镇尝试制作光饼

两天的研习活动让港澳台侨学生印象深刻。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杨绍欣同学第一次见识到古法榨油技艺,她感慨,“菜籽油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油茶籽需经过脱粒、去壳、磨碾等十六道工序,它既是一种工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技术和设备都匮乏的时代,古人们能发明出这样精细的技艺,真的太有智慧了!”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朱秀芳同学表示,“在南溪书院,我体会到了朱熹传递的‘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哲理,这将使我受益终生。” 

而研习营漳州一行,寻访的第一位非遗产传承人是漳州市非遗传承人颜朝俊。颜朝俊老师向营员们介绍了其整理复制的“狮衔剑”“门神”等数十种套木板年画,解读了木板年画的历史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并开展体验教学,手把手教授营员们体验木板年画的制作,营员们兴致勃勃地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木板年画并表示要带回去留作纪念。

在徐竹初木偶艺术馆,非遗传承人徐竹初老师向营员们讲解了木偶雕刻的制作过程和技术方法,介绍了其作品被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匈牙利等国家及中国香港等地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情况,带领营员们一起鉴赏非遗表演——木偶戏。“之前就听说过木偶雕刻,今天终于见识到这项艺术的精彩!听着徐竹初老先生讲述他与木偶雕刻的点滴故事,我真的非常感动。”华文学院2019级杨咏悦同学如是说。

正值中国传统节气“冬至”,营员们还来到漳州市蓝田镇蔡坂村,体验中华传统美食“饺子”的制作过程,领略闽南丹霞地貌的鬼斧神工——“千人洞”“一线天”“风动石”和古碑林之。他们还为当地村民带了一场精彩的听觉和视觉盛宴——二十四节令鼓表演,将研习气氛推向高潮。来自中国香港的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黄丽媛同学表示:“在研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尝试包饺子

研习师生合影

据了解,“‘听见匠心’寻访非遗传承人”研习活动是我校落实《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活动以寻访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旨在帮助港澳台侨学生在寻访过程中感受非遗传承人巧夺天工的匠心技艺,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编辑:张罗应)